首页 > 在线课堂 正文

肉牛疾病防治

来源:宁夏三农呼叫中心 发布时间:2018-12-19 

  张文升    研究员    银川市农牧局

  2018年12月11日

  传染病

  1.口蹄疫

  口蹄疫俗称“口疮”、“蹄癀”,是牛、羊、猪等家畜的一种急性、热性传染病,以牛的易感性最高。临床特征为口腔黏膜、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烂斑。病原体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,分为7个主型,即A、O、C、南非1、南非2、南非3和亚洲1型,其中以A、O两型分布最广,危害最大。各型病毒引起的症状一样,但无交叉保护作用,动物感染后,只对本型病毒产生免疫力。

 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很强,在自然条件下,含病毒的组织与污染的草料、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数周至数月。粪便中的病毒,在温暖的季节可存活29-33天,在冻结条件下可以越冬。但对酸和碱很敏感,易被酸性或碱性消毒药杀死。

  (1)流行特点:它流行于一年四季。

 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的水疱皮和水疱液中,其粪尿、乳汁、精液、口涎、眼泪和呼出气中也含有病毒。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易感牛的消化道、呼吸道或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发病。主要的传播媒介是污染的空气、草料、饮水以及饲养和运输工具,鸟和风可从远方传播。发病率很高,但病死率不到1%-2%。冬春多发,夏季往往平稳。

  (2)临床症状:潜伏期2-4天,最长1周左右。病牛以口腔黏膜水疱为主要特征。病初,体温升高至40-410C,精神委顿,闭口流涎。1-2天后,唇内面、齿龈、舌面和颊粘膜发生水疱,不久水疱破溃,形成边缘不整的红色烂斑。趾间及蹄冠皮肤表现热、肿、痛,继而发生水疱、烂斑,病牛跛行,当水疱破溃,体温下降,全身症状好转。若蹄部继发细菌感染,局部化脓坏死,则病程延长,甚至蹄匣脱落。病牛的乳头皮肤也可出现水疱。哺乳犊牛患病时,水疱症状不明显,常呈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症状而突然死亡,病死率高达20-50%。

  (3)鉴别诊断

  牛粘膜病特征是病牛口粘膜有与口蹄疫相似的糜烂,但无明显的水疱过程,糜烂灶小而浅表,以腹泻为主要症状。

  牛水疱性口炎病特征是口腔病变与口蹄疫相似,但较少侵害蹄部和乳房皮肤,常在一定地区呈点状发生,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低,多见于夏季秋初。

  (4)防制措施

  平时的预防措施:做好主动防疫坚持接种口蹄疫疫苗,所用疫苗的病毒型必须与当地流行的病毒型相一致,否则不能预防和控制口蹄疫的发生和流行。

  发病时的防制措施:首先,发生口蹄疫时,应立即上报动物防疫部门,划定疫区,严格封锁,严防蔓延。必要时应采样送检确定病毒类型,其方法是先用清水洗净口腔,然后无菌抽取牛舌面水疱液或剪取水疱皮,装入空瓶,冷藏保存,迅速送有关部门检查。其次,对确诊的病畜和同群畜扑杀后与污染物一起焚烧深埋。然后,对疫点周围未感染的牛、羊、猪,应立即接种口蹄疫疫苗并进行检疫。最后,污染的圈舍、饲槽、工具和粪便应进行彻底消毒。14天后,无新病例出现,报请上级批准后解除封锁。

  2、传染性胸膜肺炎:主要流行于肉牛舍饲期间,环境差、运输途中。

  【症状】

  急性:呈腹式呼吸,有典型的胸膜肺炎症状,高热、流浆液或脓性鼻液,由于呼吸困难易发出“吭”声,触诊肋间有疼痛表现。

  慢性:食欲时好时坏,常发干咳,胸前、腹下颈部有浮肿。

  【治疗】用氟苯尼考注射液治疗。用复方盐酸林可霉素硫酸霉素+正泰霉素、治疗。

  3、牛病毒性腹泻:主要流行4-24月龄以冬季和春季交会间多发。

  【症状】

  急性:突然发病,体温升高达40—42度,鼻镜□腔粘膜溃烂。舌上皮坏死,呼气恶臭,断而发生亚重腹泻,呈水样,有纤维素性伪膜和血。

  慢性:以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和□腔粘膜发生溃疡为特征,有的皮肤皲裂,出现局限性脱毛和表皮角化。

  【治疗】有条件时注射疫苗预防,发病时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品治疗有一定的疗效。但由于长时间带毒,故应淘汰。

  4、布鲁氏杆菌病

  布鲁菌病(布氏杆菌病)又称传染性流产,是由布鲁菌(布氏杆菌)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。

  一、病原

  本病的病原为布鲁菌。本病菌是一种微小、近似球状的杆菌,大小为1.5微米ⅹ0.5微米,形态不规则,不形成芽胞、无荚膜、革兰氏染色阴性,为需氧兼性厌氧菌。本病菌对热抵抗力不强,60℃时30分钟即可杀死,但对干燥抵抗力较强,在干燥土壤中,可生存2个月以上。在毛、皮中可生存3~4个月。结日光照射以及一般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。本病菌有很强的侵袭力,不仅能从操作的粘膜、皮肤侵入机体,也可从正常的皮肤粘膜侵入体内。

  二、流行特点

  牛对本病的易感性,随着性器官的成熟而增加。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。病菌随病母牛的阴道分泌物,和病公牛的精液排出,特别是流产的胎儿、胎盘和羊水内含有大量的病菌,通过消化道传染,主要是易感牛采食了污染的饲料、饮水所致。另外通过直接接触传染,如接触了污染的用具,或者与病牛交配、皮肤或粘膜的直接接触而感染。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。新发病牛群,流产可发生于不同的胎次;在常发牛群,流产多发生于初次妊娠牛。

  三、临床症状

  母牛除流产外,其他症状常不明显。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第5~8个月,产出死胎或弱胎。流产后可能出现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。流产后阴道内继续排褐色恶臭液体。公牛发生睾丸炎,并失去配种能力。有的病牛发生关节炎、滑液囊炎、淋巴结炎或脓肿。

  四、剖检病变

  剖检可见胎盘呈淡黄色胶样浸润,表面附有糠麸样絮状物和浓汁。胎儿胃内有粘液性絮状物,胸腔积液,淋巴结和脾脏肿大,有坏死灶。

  五、诊断

  根据流行特点、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,不易确诊,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。

  六、预防

  应坚持自繁自养,加强饲养卫生管理,搞好杀虫、杀鼠,定期检疫(每年至少1~2次);严禁到疫区买牛。必须买牛时,一定要隔离观察30日以上,并用凝集反应等方法做2次检疫,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。免疫预防方面,布鲁菌病疫苗有布鲁菌羊5号病菌苗、布鲁菌猪2号病菌苗和布鲁19号菌苗,使用方法按说明书规定。接种过菌苗的牛,不再进行检疫。发生布鲁菌病后,如牛群头数不多,以全群淘汰为好;如牛群很大,可通过检疫淘汰牛,或者将病母牛严格隔离饲养,暂时利用它们培育健康犊牛,其余牛坚持每年定期预防注射。流产胎儿、胎衣、羊水和阴道分泌物应深埋,被污染的牛舍、用具等3%~5%来苏儿消毒。同时,要确实做好个人的防护,如戴好手套、口罩,工作服经常消毒等。

  七、治疗

  对一般病牛应淘汰,无治疗价值。结价值较昂贵的种牛可在隔离条件下进行治疗。对流产伴有子宫内膜炎的母牛,可用0.1%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,每日早、晚各一次。另外,应用抗生素(如四环素、土霉素、链霉素等)治疗。